隨著日企業績發布期的來臨,因“購島鬧劇”引發的中日緊張局勢對日本企業業績的具體影響相繼浮出水面。
受“購島鬧劇”影響,日本車企已陸續曝出利潤受損的消息。本田汽車將其2012財年全球銷售目標從430萬輛下調至412萬輛,減少了18萬輛,其中13萬輛是因為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減少。
隨著日企業績發布期的來臨,因“購島鬧劇”引發的中日緊張局勢對日本企業業績的具體影響相繼浮出水面。
繼部分日本工程機械和汽車類企業下調全年盈利預期后,昨日兩大電子消費巨頭東芝和松下也先后宣布下調2012年財年業績預期,東芝預計全年營業利潤將下降13%,松下更是將財年業績預期從盈利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億元)下調為虧損7650億日元。
日本經濟新聞稱,隨著更多企業進入財報公布期,受“中國風險”影響的日本企業預計將增加。
日本共同社稱,除日中關系惡化外,對中國經濟減速的擔憂也對企業業績前景投下陰影。10月1日至30日,共有118家日本企業調整了2012財年銷售收入預期,其中包括以電機、汽車企業為主的90家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部分日企財年截至日為3月31日,而中日緊張局勢加劇的9月已是其第二財季的最后一個月,可以預料的是,在接下來的數月中,中日關系對日企在財務數據上的負面影響將持續顯現。
松下再現巨虧
自9月中日領土爭端爆發以來,中日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就陷入了停滯狀態,不少在華日企遭受影響,即便是在恢復運營后,其銷量和訂單也顯現出下滑的趨勢,加上外界預期中日緊張關系一時難以緩和,“中國風險”將在一定時期內“伴隨”日本企業。
東芝昨日表示,因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中國和印度經濟放緩以及日元升值,加大了未來的不確定性。
松下的業績尤為觸目驚心。松下昨日公布的2012財年中期財報顯示,其虧損6851億日元(約合540.86億元人民幣),創下同期最高虧損額。松下預計全年凈虧7650億日元(約合603.94億元人民幣),該數據接近上一財年創下的最高虧損紀錄7721億日元(約合609.54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松下將連續兩年出現巨額虧損。
此外,松下今年將不會向股東分紅,這是63年以來該公司首次出現無分紅的情況。
影像業務巨頭佳能則表示,預計2012年凈利潤同比下降6%。佳能副社長田中稔三稱,業績已經體現了“中國消費者減少購買日本產品的事態將持續到年底”這一最糟糕情況。
據田中稔三透露,佳能在華企業并未在反日游行中受到影響,反而是員工乘機罷工要求漲工資,4家工廠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工。此前,佳能曾稱員工當時屬于“帶薪休假”。田中稔三說,佳能在華銷售受到的影響較大,其中相機等消費類產品已經受到沖擊,但由于在數碼相機市場上主要是日本企業的產品,希望過一段時間后消費者會重新回來。
佳能對卡片相機和單反相機的銷量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下調,田中稔三稱,約有四分之一是中國因素影響。
不僅是佳能。富士膠片控股公司10月31日稱,受日元走強的影響以及歐洲、中國等關鍵經濟體需求疲軟,該公司上半財年的凈利潤下滑近三分之一,并將本財年業績預期削減三分之一,從此前預期的650億日元降至450億日元。
日本三美電子則稱,全年業績將從此前預計的盈利10億日元(約合0.789億元人民幣)下調至虧損125億日元(約合9.868億元人民幣),其中需求的減少以及反日游行中受影響的青島工廠等損失達到20億日元(約合1.578億元人民幣)。
重災區:日本車企
除了電子消費類企業,日本車企昨日繼續曝出利潤受損的消息。
日本第一大車企豐田旗下7家主要零部件生產公司昨日發布了2012財年業績預期,6家公司下調了凈利潤預期。日本共同社稱,此次下調主要是考慮到了中日關系惡化、歐洲經濟衰退及日本環保車補貼制度結束等影響。
其中,日本電裝公司將凈利潤預期從1720億日元(約合135億元人民幣)下調至1380億日元(約合108億元人民幣)。該公司社長加藤宣明在記者會上說:“目前在華產量減少了4至5成。下調部分中約有一半是受到了在華減產的影響。”
愛信精機則將凈利潤預期從原先的670億日元下調至640億日元。社長藤森文雄表示“雖然希望在華減產能在年內告一段落,但完全沒有把握”,對在華減產長期化表示擔憂。
豐田自身的影響尚不得而知。不過從日本第三大車企本田汽車10月29日的公告來看,并不樂觀。本田2012財年全球銷售目標將從430萬輛下調至412萬輛,減少了18萬輛,其中13萬輛是因為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減少。
本田同時大幅下調了盈利預期,將全年合并凈利潤(按照美國會計標準)從此前預期的同比增長2.2倍,下調至增長77%。據稱,3成原因與中國因素有關。本田副社長巖村哲夫稱,中日關系惡化“在明年2月的春節之前都將對銷售造成影響”。
另一家日本車企馬自達也下調了其中國市場銷售預期。馬自達昨日稱,受中日關系惡化影響,其2012財年在華汽車銷量目標將減少8.5萬輛至17萬輛,其全球銷量預期也降至125.5萬輛,不過,馬自達維持其此前100億日元(約合7.89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預期。
憂“中日對峙”長期化
“由于日中關系的惡化是在9月中旬之后,很多企業尚無法估計其帶給企業業績的影響。預計今后有可能出現進一步的下調趨勢!比张d證券分析師太田佳代子昨日對日本共同社說。
無論是佳能還是豐田,都擔憂這場中日緊張局勢無法在年底前平息。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理事長石毛博行10月30日更是稱,今后擔憂的是中國抵制日貨運動的長期化,并表示可能波及汽車零部件及相關原材料廠商。
JETRO于10月中旬至下旬對投資中國的80家日本企業的總公司及中國子公司就抵制日貨的影響實施了口頭調查。接受該機構調查的日本企業稱,日貨下架還在繼續,有些商家甚至撤下了任何會讓人聯想到日本的圖案文字。調查還顯示,因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向越南、緬甸等國家遷移的傾向還在持續。
此前,就有專家提醒稱,中日間的緊張關系將迫使日本企業考慮前往東南亞國家。不過,根據共同社日前的一項調查,僅有不到10%的受訪企業稱正在考慮縮小或者撤出在華業務,突出的理由包括中國市場需求沒有變化,難以找到像中國一樣的世界市場兼世界工廠等。
共同社在10月15日~19日期間實施了調查。作出回答的104家日企中60.6%表示將維持原有業務規模。
也有例外。日產汽車首席執行長卡洛斯·戈恩已警告稱,中日關系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日產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擴張步伐緩慢。戈恩警告,實施額外的投資計劃前將進行大量研究分析工作,同時還需要更多時間。
面對長期化的風險,更是有日本企業嗅到了一絲商機。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網絡廣告商OPT的子公司Hotto link將面向日本的企業推出一項 “中國網絡媒體風險監測服務”,對中國近百家網絡媒體中涉及日本企業名稱和產品名進行監控,提供每日分析結果的服務,以幫助日本企業及早發現反日和抵制日貨的苗頭。
該項服務將定點監測新浪微博、博客和論壇等約100家中國網絡媒體上的投稿,把每天的分析結果摘要以英文形式發送給客戶。標準服務初期費用為40萬日元,每月45萬日元。如果另付8萬日元,還將提供日文版分析結果。如果月付65萬日元,除了日報外,還可收到詳細月報。
中方并購審批被指拖沓
繼此前日本企業聲稱日本至中國的進口通關手續出現延誤后,又有日本企業抱怨中國在批準涉日并購交易時節奏拖沓。
今年7月,日本電通公司宣布斥資50億美元收購英國艾吉斯集團,預計交易將在10月至12月之間完成。華爾街日報稱,在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和德國的監管機構相繼完成了審查并批準交易后,中國到現在也沒有完成審查程序。日本電通稱,與艾吉斯集團合并后將成為中國第三大廣告公司。
指責中國審批涉及日企并購交易進度過慢的不僅僅是電通,日本鋼鐵工程控股公司和IHI也表示,因為中國相關部門一直未對雙方造船業務合并計劃點頭,導致其兩度推遲交易完成日期。
近年來,由于來自韓國和中國低成本對手的競爭,日本造船企業的日子一直不好過,上述合并被認為是提升日本造船業競爭力的一個步驟。華爾街日報稱,這樁合并原本定于10月1日生效,但9月中旬時這項交易被宣布推遲到11月1日完成,而上周交易的完成日期再度被宣布推遲到12月1日。
一位專職從事與中國有關并購交易的日本律所合伙人稱,最近發現數宗類似交易獲得中國反壟斷監管機構批準的時間長于預期。該合伙人同時強調,該律所經手的中日兩國公司之間的并購談判大都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