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兩波“官員下海潮”和一波“官員上岸潮”以及持續的“公務員考試熱”,標志著曾經一度淡化的官本位現象在當今中國又現回潮之勢,并且愈演愈烈。
在人民論壇雜志所做的問卷調查中,65.8%的受調查者認為當前官本位現象十分嚴重;68.5%的受調查者擇業時優先選擇“黨政機關公務員”。
官位為何如此讓人著迷?有受調查者的觀點或許表達了部分人的心聲:因為當了“官”,就能夠“仙及雞犬”,就能夠衣錦還鄉,就能夠光宗耀祖,就能夠受人尊敬。正是“當官”后的這種豐碩收益吸引了不少人為之奮斗。人民論壇雜志的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官迷”迷“官”原因前三位是“灰色收入多”、“權力效用大”、“社會地位高”;而“為人民服務”選項卻落在后面。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與“官本位”并行不悖的是“民本思想”,如《尚書》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等。
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從“為人民服務”到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無不凸顯出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始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
而當一個社會一切決定于官、一切聽命于官、一切為了做官,“官”成為支配社會生活的核心要素時,必然會嚴重阻礙我國政治、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加劇政治腐敗”、“危害黨的執政基礎”、“損害干群關系”。
如何破解官本位,讓黨政干部回到群眾中間,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人民論壇雜志約請多位專家進行深層解析。
有專家表示,中國官本位思想之所以依然存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我們的制度包袱沉重。只有從制度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入手,才能真正破解官本位難題。
有專家建議,防止和根治官本位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官員與其他職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從利益分配層面引導社會形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官民一致、以民為本的理念。
有專家指出,實行“官位”開放,進行公開選拔、公開競選,使“民”可以考官、罷官,從體制層面真正把“官帽”、“官運”交給人民群眾,就必然會從民畏官變為官畏民,從“官本位”變為“官本分”。
黨的十八大將開啟新的征程。終結官本位,回歸民本位,不僅是民眾的期盼,也是時代的要求。我們相信,讓黨員干部回到群眾中去,讓“為人民服務”真正成為時代強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