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陳博)在昨日召開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廚房建設研討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納入“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餐計劃”)的學校已全部“開餐”,近2600萬農村學生吃上營養午餐。
此外,由社會公益力量援建的農村學校廚房已超過1000個。
社會援建農村學校廚房超千個
研討會上,教育部財務司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處相關負責人就“政府推進農村學校廚房建設”的進程做了介紹。據介紹,去年11月,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每年為22個省份、699個試點縣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每天3元錢的營養膳食補助。截至目前,699個縣已全部開餐。
記者還從研討會上了解到,包括九陽希望廚房、春苗廚房、幸福廚房、免費午餐等公益項目在內,全國已有上千所農村貧困學校,在社會力量的幫助下建起了較為規范的學校廚房,能夠為學生供應熱食正餐。
這些廚房一般是通過對學校原有設施進行改造、資助學校廚房設備等方式來實現。
“食堂建設從規劃到使用尚需時間”
針對“營養餐計劃”,目前社會上有種“有米無鍋”的觀點,認為國家把營養膳食補助撥下去了,但農村學校食堂建設跟不上,硬件欠缺。對此,上述教育部負責人回應稱,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中,專門要求將學校食堂列為重點建設內容。2011年,中央財政下達100億元專門用于試點縣的農村食堂建設,爭取到2013年所有的學校都能有一所食堂這樣的目標。
但食堂畢竟是基本建設項目,從規劃、立項到開工建設,最后到投入使用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只簡單地講“有米無鍋”,并不準確和全面。
■ 建議
鄧飛 (微博):教育部可購買社會服務
昨日,免費午餐基金發起人之一鄧飛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他提出,農村學校食堂建設及運營是個非常專業的項目,因此建議教育部轉變思路,學習采購社會服務,把每年上百億元的財政用于釆購企業設備和社會組織服務,教育部聯同其他部門做好監督和指引,既給國家省錢,又能省心省力,達到多贏。
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由教育部、衛生部、藥監局、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組成,各部門都是分工負責任。政府將會加強監督檢查,及時將工作進展、運行結果向社會公示,不斷完善政策提高標準,同時也希望家長、社會公益組織的支持和監督。